開過眼界了?我怎么穿,就怎么活 |
服裝知識 有2955人參與 2005年5月10日 來源: 南方都市報-微服網 進入社區(qū)交流 |
| | |
| |
| 到過廣州,就開過眼界了
在改革開放之前,在外國人眼里,中國人都是一個樣子的。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更何況是人?可見外國人的眼光有問題。當然,我們這里也有點問題,長相另當別論,主要是穿著上千人一面,人人似乎都一個模子里出來的,沒有多少個性可言,有一身草綠色軍裝簡直要羨慕死人了。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這一切似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喇叭褲、花襯衣都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來,當然,最初吃螃蟹的那一批人,很多是被定義成不正經甚至小流氓的,而且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也好不了多少,太老土了。
相比起來,牛仔褲、波鞋、T恤衫的境遇就好得多,如同牛仔褲洗得越白越耐看,這幾樣在時間之河里更顯出茁壯的生命力。僅僅二十多年的時間,我們大概沒一個人會拒絕這幾樣了,它們在我們生活里占據了重要一頁,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我們服裝的又一個傳統。我們想不到,傳統的來臨如此突然,呈遞的時間如此之短。
不知道現在是不是,但廣州至少曾經是中國最為時髦的地方(現在時髦這個詞已經被時尚所替代了),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這一點,我們在賈樟柯的系列電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當時到過廣州的人,回到內地之后,已經可以宣稱自己是開過眼界的人了,會得到許多艷羨的眼光和無法用價值體現的虛榮。
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吃在廣州”的說法,卻沒有“穿在廣州”的說法,廣州人似乎也不在乎,卻悄悄做了一篇大文章,過去傳遞到內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則是一種經濟模式,“但開風氣不為師”,并不是廣州人的一貫作風,他們在輕松隨意中不著痕跡地打出了服裝經濟的品牌。
在廣州街頭,以牛仔褲為代表的休閑裝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恐怕再沒哪個城市像廣州這樣了。
當廣州人遇到牛仔褲
牛仔褲的起源說法不一,現在基本公認的起源是在1848年,由一位移民美國的猶太青年列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在舊金山生產出來,他用意大利熱那亞港運到美國的粗厚結實的棉質帳篷布為材料,推出的這種淺襠、低腰、緊臀、窄褲管、適合采礦以及駕馭馬車的勞動褲子,又以美國西部牛仔的形象命名為“牛仔褲”。尤其經過好萊塢明星白蘭度的影片之后,廣受美國青年喜愛,親切地稱之為“Jeans”。
廣州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基海說,廣州城市的審美觀念與處事風格與美國社會有相似之處,都是在追求一種自由、休閑的模式,在休閑服裝中呈現出的特點就比較明顯。
最早穿“牛仔”
牛仔服裝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走出美國走向世界,在亞洲最直接流向的便是香港和澳門,毗鄰港澳的廣東,自然是全國各地中最早接受這一國際潮流。然而,在上世紀50年代,牛仔褲是被作為帝國主義的東西來批判的,粵曲里唱道:“著起牛仔褲,等于認美帝(國主義)做契爺(干爹)”等等。盡管如此,耐磨耐穿的牛仔褲仍受到了許多青年人的喜愛。
到1979年國家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之后,廣東對內對外的經濟呈現出活躍的發(fā)展態(tài)勢,而作為當時最為新潮的牛仔服裝(當時還主要是褲子),率先在廣東獲得了全面復蘇。一時間,盡管舊的觀念仍有相當大的影響,但一些大膽、新潮的年輕人,紛紛穿起了動感、活力的牛仔褲。這股風氣也迅速由廣州蔓延到了內地城市。廣東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湯敏儀告訴記者,不單是牛仔褲,包括T恤、波鞋等在內的一系列服飾系列,基本都經過了從香港到廣州再到內地的過程。
廣州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基海說,休閑服裝的概念最早是從英國貴族中萌芽的,因為經常要參加運動,要求穿著的衣服更為寬松和舒適,由此引發(fā)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紛紛效仿。而牛仔服裝是美國西部牛仔文化以服飾作為載體的實物表現。自從牛仔形象走上美國產品的商業(yè)廣告那天起,粗獷、豪邁、不羈、無畏的牛仔及他們的服飾,就受到追逐時尚新風的年輕一代的深深喜愛。隨著牛仔服裝席卷整個世界,牛仔文化也在全球擴散。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人們,都把牛仔服裝看成張揚個性、展示魅力、抒發(fā)動感的理想裝束。
李基海認為,廣州城市的審美觀念與處事風格與美國社會有相似之處,都是在追求一種自由、休閑的模式,在休閑服裝中呈現出的特點就比較明顯。
最早做“牛仔”
上世紀80年代之后,社會上對牛仔褲有著相當大的需求量,也引起了眾多企業(yè)對生產牛仔褲的興趣,全國第一個正式生產牛仔服裝的工廠就在廣東,廣州的牛頭牌成為國內少有的品牌。廣州服裝設計師協會常務副會長李基海說,在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一些為國際品牌加工的企業(yè),紛紛把廠設在廣東,主要做的就是來料加工,成品第一年基本上都銷往國外,但第二年可能就會拿到廣州賣了,客觀上為牛仔服裝在廣州乃至國內的普及創(chuàng)造了條件。由此,他認為廣州是中國當代服裝文化的發(fā)源地。
李基海告訴記者,廣州現在包括衣服、T恤、皮具在內的休閑服裝的產量整體上占據了國內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一些類別的會更多,比如牛仔服裝,至少占了60%的比例。廣州有20多年生產和經營國際品牌的歷史,這一點是國內其他城市所沒法相比的,因此,把握國際潮流,包括面料、服裝樣式的能力以及市場運作的嫻熟程度,而且管理模式、生產文化、經營文化、消費文化都已相當成熟,對國內乃至國際市場都具有巨大影響力。
以牛仔服裝為例,上世紀80年代初期,由香港客商創(chuàng)辦的新塘第一家生產牛仔服的加工企業(yè)——新塘鎮(zhèn)制衣廠,當時,香港人帶來了技術、設備、面料,成衣源源不斷地運往香港。新塘人也由此得到啟示,于是從家庭作坊開始,新塘人慢慢辦起了牛仔服裝企業(yè),如今廣州新塘已成為中國牛仔服裝的重鎮(zhèn),每天生產250萬件牛仔服裝,年出口量已占全國同類出口的30%的份額,年產值高達35億元人民幣,其面輔料商貿城號稱是“全球最大的牛仔服裝面輔料市場”。當地**將已頗具規(guī)模的牛仔服裝產業(yè)確定為服裝業(yè)發(fā)展的方向,投入全力打造中國的牛仔服裝設計、面輔料物流、生產、銷售的產業(yè)航母,建成國際牛仔服裝面輔料流通中心、設計中心和生產中心。同時,不斷提高牛仔的產業(yè)附加值,營造以時尚為導向、以設計為強項、以服裝為龍頭的產業(yè)經濟鏈,鼓勵企業(yè)從產品品質、制作工藝、設計水平上全方位創(chuàng)新,實現由傳統家族企業(yè)向現代經營企業(yè)的跨越。
休閑關鍵詞
【T恤】
即“T-shirt”的港式漢譯,要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這個詞不理想,“恤”字毫無美感可言,卻不影響所有中國人都約定俗成地使用,可見商業(yè)的力量有多強大。
據說T恤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99年,最初是美國海軍大兵的純白棉內衣。這樣一種充滿陽剛之氣的新型內衣,立即從里走到了外,如今所謂的內衣外穿是大有傳統的。到20世紀30年代,白棉T恤成為美國大學生的運動制服,到了70年代,印有迪斯尼卡通的T恤面世,直接成就了后來的文化衫熱潮,T恤成了年輕人表現自我的最佳園地。尤其在街頭服飾流行中,T恤扮演著先鋒角色,幽默、自嘲、諷刺、驚世駭俗的欲望、放浪不拘的情態(tài),都找到了一個最佳載體。到今天,反傳統、反體制、反文化的象征意義已經褪色了,人們對T恤的態(tài)度,和吃飯一樣平常了。
【波鞋】
“波”者,ball也,所謂的“波鞋”也就是球鞋這么簡單,一看這個帶有濃重港味的詞就知道其來源了。二十多年前,中國內地所有人說到球鞋,想到的大概只有一樣,那就是回力鞋。一雙回力鞋,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殷實程度,更代表著在一個灰色年代里的活力十足。所有青少年都以擁有一雙回力鞋為榮。這種觀念一直到“波鞋”概念與實物的進入才被打破,內地青年從此才知道,球鞋還可以是有別于回力的式樣,竟然也可以用奢侈的皮革來做。
雖說風水輪流轉,但有些東西是不變的,年輕一代的廣州人,“波鞋”的地位有如昔日的回力鞋,同樣是青春的代名詞,會不會打球、運動天賦如何,根本不是問題了。
【牛仔褲】
關于牛仔褲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時就已出現,以船帆所用的一種堅韌、實用的粗糙布料制成;另一個說法是源自意大利北部港口熱那亞的水手喜歡穿著一種用當地出產的粗糙而結實的布料做成的工作褲子。而真正有史可考的歷史,是移民美國的猶太人列維1848年的制作,他讓這種“粗制”服裝成為一種潮流,一種文化,美國西部的牛仔們在此基礎上發(fā)揚光大。牛仔服裝中所蘊涵的叛逆、獨立、自由,在世界范圍內掀起的風潮,至今方興未艾,民族主義者會理解成這也是美國文化霸權的一部分。
其實,來源及發(fā)展道路如何并不重要,反正牛仔服裝的出身并不高貴。后來成為所謂休閑服裝的代表之后,牛仔服裝也沒有就此進入上流社會,至今仍是普羅大眾的喜愛,可見骨子里仍流著平民的血。
|
|
| |
| |
|
微服網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我們不對其內容真實性進行論證,也不代表本站立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