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yè)大話 | 讓人摸不清頭腦的衣服尺碼 |
服裝知識 有18773人參與 2006年10月14日 來源: 中國紡經(jīng)網(wǎng)-微服網(wǎng) 進入社區(qū)交流 |
| | |
| |
| 荷蘭著名建筑師Rem Koolhaas與他的建筑師團隊OMA在《S,M,L,XL》一書中,探討不同體量的建筑在設計上所采取的不同策略。然而,當我們置身時裝精品店,小心翼翼地翻看價格標簽的時候,同樣不會忘記在衣領處檢視一下S、M、L或者XL這些代表尺碼的字母。 
一個城市當然是由不同體量的建筑所組成的,然而讓人吃驚的是,一個人的衣柜竟然也是由不同尺碼的時裝所組成的。 
    我,一個中等身材的亞洲男性,衣柜里懸掛著的時裝竟然擁有XS、S、M、L這些截然不同的尺碼。 
    SIZE 46,時裝的極限 
成衣永遠無法像定制服那樣為客戶量體裁衣,但相較于由S、M、L、XL等英文字母所組成的時裝尺碼,外褲和外套的尺碼相對精準。 
    以我常在2尺3到2尺4間游走的腰圍,size 46是永遠不會出錯的選擇。然而對于一個身高175公分的亞洲男性而言,這個尺碼絕對不值得夸耀,雖說談不上“胃比胸高”,至少已經(jīng)“胃與胸齊”了。 
    Karl Lagerfeld曾經(jīng)說過,時裝是為size 48以下的人準備的。當我在慶幸自己還沒被歸入穿什么都難看的陣營時,卻意外地發(fā)現(xiàn)size 46永遠不是上海時裝精品店的主流尺碼。我往往在滿衣架size 48的精品店里徹底絕望而向店員尋求幫助的時候,她們如臨大敵一般地一陣忙亂,又是進倉庫,又是打電話,只是為了調集一條size 46的西裝褲。 
    由此可見,上海的精品男裝幾乎是為“胃比胸高”者準備的,全面超過Karl Lagerfeld所言的極限。原來,在上海,每一件精品男裝包裹的都是一粒臃腫的身體。要知道,大阪的Dior Homme精品店滿眼望去可都是size 44啊。 
    XS,身材歧視 
Karl Lagerfeld所設定的時裝尺碼極限,是在修身剪裁主導男性時裝美學的當下。男人們開始對自己的體形斤斤計較,能塞得進小一號的服裝,是件可以滿足虛榮心的事。然而有一個品牌的男裝,簡直讓人虛榮心爆棚——Ann Demeulemeester。 
    2006 春夏季的Ann Demeulemeester推出數(shù)款dirty pink T恤,相當討人喜歡?梢粏柕陠T,居然只得XS和S兩種尺碼,勉為其難地拿起一件S去試穿,心想只要不太離譜,肯定掏銀子埋單。然而“靈異事件”發(fā)生了——這件size S對我而言居然還有富裕。于是,我興高采烈地抄起一件XS走進了試衣室……嘩,買衣那么久,我第一次意識到居然XS才是我的正確尺碼! 
    并不是所有的設計師時裝都遵循標準化的尺碼,即便是地域差異而產(chǎn)生的尺碼標準不一,但也絕無可能像Ann Demeulemeester那樣錯得離譜。如果說Dior Homme是歧視胖人的,那Ann Demeulemeester歧視的便是“小” 男人。若是平時以標準的size S為尺碼的人,一定在Ann Demeulemeester這里,無衫可穿,只能巴巴地指望Ann姐姐推出童裝。 
    S,全球一體化下的特例 
絕大多數(shù)時候,size S對我而言絕對是鏡花水月。然而在我的衣柜里,size S的服裝卻并沒有缺席,而且我也肯定這些size S的服裝也不是為我沐浴后的女友準備的。 
    英國運動品牌Fred Perry在款式上與Adidas、Nike并無本質的區(qū)別,當胸一只雙穗圖案卻是英國土產(chǎn)的明證。由于英國人生得膀大腰圓,因此Fred Perry的尺碼硬生生比全球標準碼做大一號, Size S的運動外套,恰是亞洲人的size M。 
    全球一體化是時裝的大敵,跨國撞衫的機會越來越頻密。雖說Fred Perry未必真的那么好,至少并不國際的尺碼,亦是未被全球一體化污染的明證。 
    雖然多了來回試穿的麻煩,但“不標準”才是時裝的真諦。與其滿世界都是Adidas和Nike,不如穿著Fred Perry上街,心里想著的是:這是英國牌、英國貨、英國造,在中國撞衫的機會少之又少。 
    M,剪裁風格的標尺 
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國際標準碼,對我而言,衣柜的主流仍舊是size M。但同樣的size M,大小依舊千差萬別,有的正正好好,有的緊繃繃,有的卻還有些松垮。問題卻不一定出在尺碼的標準上。 
    設計師時裝與大眾時裝的最大區(qū)別便在于剪裁。一個品牌的美學訴求,完全體現(xiàn)在剪裁上,有的喜歡緊些緊些再緊些;有的則喜歡寬松寬松再寬松。在面對從未嘗試過的新品牌,試穿是了解品牌剪裁風格的必要手段。 Raf Simons的男裝,明明肩線已經(jīng)嚴絲合縫,可視覺效果就是像極偷穿了哥哥的大衣服…… 事實上,設計師時裝就是有這樣的本事,讓人在反復試穿的時候,心里打了許多問號,可最終乖乖掏錢買下的,還是那件看上去怪怪的 size M。 
    所以,看雜志和看服裝秀都不足以取代真金白銀買衣的經(jīng)驗。那些只差一點點的剪裁,肉眼凡胎怎么辨認得清,不上身,不能得精髓。衣服這件事之所以好玩,便在于一看二摸三上身。 
    L,時裝世界無大同 
開創(chuàng)把衣服做小一號之先河的非Dior Homme莫屬。我買Dior Homme的衣服都要試到size L才罷休。如果說Ann Demeulemeester的服裝是歧視瘦人的,那Dior Homme便是歧視胖人的。先前曾看到過一個胖子挺著個大肚子,穿著Dior Homme的小蜜蜂T恤跑來跑去,視覺效果相當奇異,已經(jīng)與 Dior Homme所推崇的“瘦骨嶙峋”的時裝美學完全背馳。于是,最終叫人確信,多金并不能帶來好品味。 
    時裝雕塑的是身體外部的造型,卻也不能忽視身體本身的造型。80年代,Bruce Weber那些以運動員為模特的時裝照片,使中產(chǎn)階級意識到,完美的身體才是時尚的終極解決之道,于是一股塑身熱潮蔓延開來。 
    而今時今日,Dior Homme的走紅,實則是向世界提出完美人體的新觀念,要不然Karl Lagerfeld不會為了擠進Dior Homme的時裝而瘋狂減肥。 
    不要相信時裝能遮蓋身體缺陷的神話,Comme des Garcons是實驗性的不正常剪裁,如果不怕被視作“異類”盡管嘗試;Yohji Yamamoto是“民工剪裁”,如果不怕被當作扛大包的,盡管嘗試; Issey Miyake是面料決定造型,換種面料試試?照樣讓你的肚腩無所遁形。 
    因此,外修好品味,內修好身體,同樣重要。
|
|
| |
| |
|
微服網(wǎng)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wǎng)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我們不對其內容真實性進行論證,也不代表本站立場。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