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同行 | 設計師為何成不了“多面手”? |
服裝知識 有4993人參與 2007年1月30日 來源: eeff-josam-微服網(wǎng) 進入社區(qū)交流 |
| | |
| |
| 我時常在想,為什么一個好的演員,能夠把不同劇本中的不同人物演繹的出神入化,如香港演員梁朝偉、張曼玉、林青霞、周潤發(fā)等無論是喜劇、悲劇、正派、反派、小人物、大老板、古裝劇現(xiàn)代劇等等角色拿捏的如此之好,才能一次次的拿到這個獎項那個獎項的,回過頭來看我們的服裝設計師,好象好幾年甚至一輩子都在一個品類上進行設計,且建樹不多,為什么有這樣的境況呢?
在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我都不知道如何給這樣的一個話題起個合適的題目,在我認識的設計師當中,有擅長設計男裝、女裝、童裝(嬰兒、小童、大童)牛仔的、運動、休閑、時裝(時裝還要分少女、淑女、成熟女性、時尚女性)的、皮草等等,設計師的慣性促使他們一旦專注于某個單品的設計就很難在其他的單品上有所突破或作為,總是找不到設計的本質(zhì)或者是靈魂,設計的非擅長的東西總是感覺不倫不類,我認為這是設計師的命門所在,更是想要成為優(yōu)秀設計師的瓶頸所在。
試想,一個優(yōu)秀的設計師和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差別在哪,演員可以用心理解不同角色人物之間的心理環(huán)境,從生活中體驗和感悟,最終忘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全身心的融入到這個角色的心理世界去,這樣才能演繹一部經(jīng)典的作品,如張國榮在《霸王別姬》中演繹的蝶衣,在劇組的那段日子,他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也把自己當成了蝶衣,在戲拍完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難以從角色里走出來,可見入戲之深;另外劉若英在《張愛玲傳》里過度的投入使得她“神經(jīng)兮兮”,據(jù)劇組工作人員介紹,太過投入劇情的劉若英近期甚至出現(xiàn)了神情恍惚的反常舉動。她本人也曾私下給工作人員說,自己晚上做夢會看到張愛玲,有時候甚至分不清自己是劉若英還是張愛玲。
對于這樣敬業(yè)的演員出來的成績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再看我們的服裝設計師,擅長設計牛仔的設計師就是找不到設計成熟女性服裝的感覺,我個人覺得這個不是服裝設計師的能力問題,而是一個意識問題,沒有用心去感悟和觀察理解,所以以此為借口,逃避自己罷了。
在很多企業(yè)里,設計總監(jiān)就是老板,他們有的沒有學過一天的設計,但他們對市場的需要把握的很好,這方面的女性具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廣州的很多企業(yè)就是這樣,這就需要超人的悟性和靈性,他們的基本功可能連我們的一個剛出校們的設計助理都不如,連一個簡單的結構圖都不會畫,更不用說服裝效果圖了,但他們對服裝的理解,從根本上說是歲人的理解,對人的消費心理的理解是一般人難以比擬的,實際上設計最終是以人的需求為根本出發(fā)點的,一切產(chǎn)品的設計都是以人為中心的,他們的能力已經(jīng)超越了很多科班出身的設計總監(jiān),但他們只適合創(chuàng)業(yè),不適合幫助別人創(chuàng)業(yè),試問,這樣的人才誰敢用啊,科班出身的設計師企業(yè)都要挑三揀四,更不用說沒有受過正規(guī)訓練的人了,所以她們要向這方面發(fā)展只有自己創(chuàng)業(yè),廣州的白馬和站前、天馬、紅棉等有多少女老板受過正規(guī)的培訓了,他們有他們的不足,也有他們的優(yōu)勢,市場的敏銳觸覺是他們的天性也是市場歷練的結晶,對款式的市場感覺非常的好,但由于他們的文化或受專業(yè)培訓的機會很少,所以在管理企業(yè)上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企業(yè)發(fā)展很難壯大,在企業(yè)的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規(guī)劃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很多這樣的小企業(yè)主還停留在抄版或到國外買版再回來翻版,即使有好的設計師輔助,也是能出的好的款式,但和設計師的合作都不會長久,因為設計師有他們先天的個性和需求,而這也是這些小企業(yè)主們難以理解和接受的,也是難以融合的,所以招聘最多的就是批發(fā)市場的那些的牌子,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小企業(yè)主只有加強實在的學習和理解,并培養(yǎng)自己的良好的工作作風和管理方法,才有可能留住設計師,把企業(yè)做的更好,畢竟一個人是難以撐起一片天的,要不怎么說女人能頂半邊天,***他老人家也是這么說的。
現(xiàn)在這樣的企業(yè)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像影視圈里的“設計監(jiān)制”一樣,他們不會設計,但他們會看設計,知道哪個款式有銷售量,像電影監(jiān)制知道哪個片子受什么樣的觀眾認可,有多少票房一樣,我們的設計師最終要達到“多面手”或“千面人”就必須要能成為“設計監(jiān)制”,能夠把握每種風格產(chǎn)品的設計理念,最根本就是要知道產(chǎn)品背后的消費人群的實際需求沒,這樣的設計師才是最好的設計師,才是設計師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在一篇文章中說的到最后要“歸圓”,做到無我的狀態(tài),就是華人首富李嘉誠先生說的“建設自我 追求無我”的境界。當你用“心”去感受到你的客戶需求的時候,你就不在乎用什么樣的手段或技巧表現(xiàn)了,這個已經(jīng)沒有界限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隨手拈來,用“心”去認為用最合適的手法表達出來就可以了,這就是無我的境界吧。
現(xiàn)在無論是大師級別的設計師還是小有成就的設計師都犯了這樣的一個毛病,很少用心去體驗我們的生活了,說去看市場,但大部分是在用眼睛看,而不是在用心看,更不用說體驗了,只有當你用你的心去體驗你要服務的消費群體的著裝心境、消費心態(tài)、審美情趣、膚色體型、生活工作環(huán)境等需要的時候,你才能設計出他們所需要的服裝,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自己的設計技能,更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消費人群的不同變化要求帶來的收獲,如果能夠?qū)⑦@些收獲融會貫通,那將是終生受用的。
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讓我們用繪畫表現(xiàn)音樂的意境,我們都不能在相同的領域里表達不同的設計款式,還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設計師,更不用說成為一代宗師了,皮爾卡丹把中國的古典建筑藝術中的琉檐融會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我們連基本的年齡、風格差異都跨越不了,還如何能超越他人呢?
有人說藝術是相通的,這里的相通是心的相通,音樂、繪畫、建筑、雕塑、文字、圖騰、飲食等等都可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當年的馬可不就是憑就這把秦始皇兵馬俑的概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才在設計大賽中勇奪大獎嗎?這是順應時代潮流的趨勢,也是成為他以后將“例外”打造成中國一類女裝品牌的重要基礎;劉洋在蟄伏若干年之后,一反常態(tài)的推出了“兔仔麥”,引起了各界的關注,而且非常受市場的追捧,我想這是中國服裝界一個新的概念的開始,服裝行業(yè)是否需要“千面人”的設計師,你是否是個成功的“千面人”,主要的還是要受到市場的認可。
只有融會貫通才能在行業(yè)成就最高價值,文學大師郭沫若不僅在文學上文采飛揚,還是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萊昂納多·達·芬奇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fā)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后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贊譽他都當之無愧。我們不敢奢望我們的設計師能夠成為這個家那個家的,只是能否將我們的本職設計領域更加拓寬一點,博采眾長,學以致用,使得我們的潛力最大限度加以發(fā)揮。
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更是一個學習的時代,只有不斷的嘗試、學習、溝通,你才有可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成為時代的寵兒,在服裝設計這樣具有著濃烈的創(chuàng)意色彩的空間里,更需要我們多吸收和學習并且嘗試不同產(chǎn)品的設計,服裝行業(yè)已經(jīng)漸漸成為服飾行業(yè)了是服裝和飾品融合在一起的行業(yè)了,我們以后不但要設計服裝,還要設計為之搭配的飾品,如鞋、包、首飾、甚至是家具、家居、生活用品等等,只有將杯子里的水喝掉后你的杯子才能不斷的裝入其他物質(zhì),你的杯子的價值才有可能被最大化,也許只有這樣,今天的你也許就是明天的一代真正的大師。
|
|
| |
| |
|
微服網(wǎng)全部信息旨在向廣大網(wǎng)友提供學習參考資料,我們不對其內(nèi)容真實性進行論證,也不代表本站立場。 |
|
|
|
|
|
|